很难说妈妈和小哥俩谁更喜欢去上钢琴课。每周六的一大早就要赶到20公里以外的教室去上课,只因为家长和孩子都喜欢这个钢琴老师,以及教室里温馨的气氛。妈妈把每周六早晨都当成了一次珍贵的艺术享受。听着温柔美丽的老师示范出的曼妙旋律,以及她娓娓讲述的音乐背后的故事,在清晨透窗铺洒的阳光里,缓慢舒适,令人陶醉。
每次下课,孩子总要忍不住去旁边的琴房弹一会儿新曲目,并且兴奋地对我说:
“妈妈,今天学的真好听呀!”
——这时,我总能看到他们眼睛里跳跃的光芒。
是啊,多么动听,多么恬适。
谢谢你们引我来到这音乐的世外桃源。
01第一次参加音乐会
孩子也喜欢音乐教室里的小型音乐会。第一次参加音乐会在疫情之前,借用了一所中学的礼堂。乐山乐水演奏了四手联弹《欢乐舞曲》;还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了音乐剧《彼得与狼》,他俩用钢琴诠释了“猎人”和“猫”。
当时他俩还没有考一级,拿到要表演的曲目都很紧张,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练习。彩排的时候他俩才发现,原来每个小朋友也都挺生疏,演奏得断断续续的。但是老师总是很温柔地指导他们,即使演出时间临近,也不慌不忙地给予耐心的鼓励。温和的气质是会感染人的,逐渐地,小哥俩变得不紧张了,专注地练习、背谱。
当他们磕磕巴巴串下来之后,就开始每天自觉练习,直到完全地练熟,胸有成竹。可能是因为心中小小的责任感使然吧!
图片
02第一次钢琴考级
在为音乐会做准备的过程中,孩子还穿插练习了考级的曲目,并试着考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一级。当时正值一年级上学期刚结束,我们来到以前只在唱片上看到过的“鲍家街43号”。
可能因为冬季寒冷,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有组织者招呼考生排队进场。家长则在门外等待。透过玻璃门隐约看到小哥俩局促地站在队伍中央,这可能是他们经历的第一次独自考试吧。忽然我意识到忘记嘱咐他们提前上厕所了,心里几分忐忑。
和其他家长一样,我在寒风中站立良久,终于等到他俩陆续出来了。我问他们:
“考得如何?”
乐水说:
“我好像准备的考级曲目没弹,弹了一个音乐会《彼得与狼》里的《猫》。老师倒也没喊停,让我弹完了。”
我先是一愣,然后忍不住哈哈笑起来:
“你小子,放飞自我啊!”
03疫情期间停课、直播上课
就这样迷迷糊糊地通过了一级。
考官评语是:“有错音,但表现力还可以。”
这之后,兄弟俩继续每周一次地上钢琴课,直到2020年寒假因疫情原因钢琴课暂停。这段时间,孩子们和妈妈回到姥姥家居家学习、办公,身边没有钢琴,孩子也没有按时练习打卡了。转眼一个月过去,钢琴老师关切发来微信:
“注意到孩子一个月都没有打卡了,还在坚持练琴吗?”
我实话实说一直没有练。她说可以用线上会议的形式给孩子远程辅导;还制定了阶段性目标,鼓励孩子继续坚持。于是,3月份,我们又回到自己家,用线上会议的形式继续每周上钢琴课。刚开始,孩子的手变得很生,而且他们一时不能理解,也不愿意接受,为什么以前练得很熟的曲目,时隔一个月就变得如此陌生?
是啊,妈妈小时候没有学过,所以也切实跟着孩子体会了一下,演奏钢琴真的是一种很复杂的才能。它不像骑自行车、游泳那种动作相对简单,一旦形成肌肉记忆就可以终身不忘。它是靠小肌肉群完成的精细动作,所以如果每天不保证充分的练习,是很难形成长期记忆并熟练掌握的。即使是钢琴演奏家,每天也要有数小时的高强度练琴,否则演奏时也难免会出错。
好在,我们并没有一开始就设定难度很大的目标,而是用巴赫、车尔尼练习曲慢练基本功,并且配合《钢琴音乐基础》里孩子们熟悉的乐曲。这些乐曲旋律优美曲谱也不复杂,孩子兴趣盎然。每当熟练一点、精进一点,就好像一堆散碎的拼图拼出了一个逐渐清晰的图案,而那图案所释放的美妙,又吸引孩子继续深入探索。
04钢琴三级,第一次线上考试
等到线下钢琴课恢复后,老师给小哥俩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这其中包括2020年9月之前尝试考完三级。因为考级准备的时间很充裕,所以孩子并没觉得有太大的压力,只知道有个比较远但还能看得见的灯塔,需要每天划桨才能慢慢行驶过去。
但是,考级要包含的音阶、琶音等基本功部分相对枯燥,孩子练起来没那么大兴趣,而曲目就那么几首重复,听多了也失去了最初的兴致。
好在三级不是很难,在一年级暑假即将结束时,两个孩子通过了央院的线上考试,获得了三级证书。
05初级音基,刷题亦有趣
按照正常的速度,老师和孩子商量,设定了一个新的灯塔,春节前考完四级。同时考完五级需要的初级音基。
于是,我们每周六上午在同一间音乐教室,先学一节课钢琴,再学一节音基。可能是因为孩子确实有兴趣吧,他们每个周六上午都非常愉快,专注、享受。音基考试前需要刷题练,虽然说音乐学习不应该是集中短期强化的过程,但孩子很主动地每天听曲目模唱,还互相出题互相考,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游戏”吧。于是,在开车的路上,在踏青的山坡上,我都会给孩子放一放音乐片段,大家一起猜是什么民歌,使用了什么乐器。
今年2月初,刚入寒假,我们参加了音基线上考试。由于之前模拟练习得较多,孩子说基本上都是熟悉的题目,看着挺亲切哒。乐水考得很顺利,取得“良好”的成绩。乐山考试的时候,不知何故系统退出了两次。好在他克服了内心的慌乱(我猜的),依旧淡定地(表面上)重新进入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获得了“通过”的证书。
06征服钢琴四级
接下来,就要完成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小灯塔了。可是,钢琴四级却远比想象难得多。因为每天都是反复练习这几首曲子,孩子从半熟、到八成熟;再到反复出错,又回到半生。(是的,比煎牛排难多了。)最后每天的打卡几乎没有一首可以完整弹下来的了。眼看考试日期临近,孩子又着急又沮丧。甚至一坐上琴凳就眉头紧锁。
原计划的考前最后一次线上课,老师帮他们模拟考了一下,感觉还是很不扎实。
乐山说:“当我错了第一个音时,心里就慌了;心里一慌呢,脑子就乱了;脑子一乱,这手就不听使唤了。”(要是有内心戏表达考级,乐山你一准儿优秀。)
老师说:“考试倒还可以试试,但不是很稳妥。他俩应该是强准备型的孩子,一定要练得万无一失,心里才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如果目前感觉非常勉强,也可以春节后再考。”
我为老师能顺应每个孩子的特点及时调整方案而感到钦佩。和爸爸一商量,顿觉释然。为什么最近孩子对弹琴这件事如此紧张?我们为什么非要人为给他们设定“春节前考完”这个目标?这是否背离了以“考级来督促孩子规律练习”的初衷?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一个小学毕业前急急考完十级然后发誓再也不碰琴的人,而是要培养他学会接近自己喜爱事物的方式。接近自己喜爱的东西,是需要通过精进自身的锤炼,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日俱增的亲近……直到有一天真正掌握了它,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创造出新的美,新的感动。
当孩子的兴趣变成了暂时的难题,给他们带来苦恼,是否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完美不出错,而忽略了孩子体验的乐趣?
于是,我和孩子商量后达成共识:春节之后,等准备好再试试考级。现在先每天弹弹考级曲目和自己喜欢的曲目。孩子每天弹琴的时候家长不再陪伴,但练完后,欢迎你们教妈妈弹弹“小汤一”什么的。他们听了简直如释重负!高兴得合上琴谱就出去踢球了。然而,第二天一早,他俩又自觉地去练琴了。过程还是不太顺畅,可是他俩却都没有再着急。因为时间充裕心情放松,两个人也开始心平气和地切磋了,弹错的地方互相纠正。我也凑热闹来学学,虽然每次弹不成调却依然享受其中:
“哇,这个段落好好听啊!”
“我竟然也能合手啦!谢谢小老师们。”
他俩都在旁边咯咯笑:
“你再练熟点儿能更好听啦!”
就这样欢快地过完牛年春节,又上了几次课,孩子觉得自己有把握了,有信心了。终于在开学前的最后一天,完成了考试。考试时还是有个别错音,但最终还是顺利获得了四级证书。
在走过这个小灯塔之后,孩子们已经投入新的曲目之中了。当他们在商场忽然听到《小步舞曲》而跟着自然哼唱时,当他们弹奏的《沂蒙山小调》让姥爷眼眶湿润时,那种快乐可能是更长久的,更会被深刻记忆的。而考级也好,小型音乐会也好,这些小灯塔和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交相呼应,照亮了他们探寻音乐世界的道路。